三十三觀音~眾寶觀音
〝眾寶觀音〞在三十三觀音中位列第十七尊。〝應身相〞為眾寶觀音的〝化身相〞是〝優婆塞身〞亦有說是〝長者身〞的示現?!竷炂湃故怯《葘τ谑苓^菩薩戒的在家修行者之稱呼?!搁L者」,就是年高德重的人。例如,年紀大又道德高,也有很多財富,加上博學多聞,有大智慧,或國家之中有崇高地位的人,或者是國家的首相等?!镀臻T品》中曰:「應以長者身得度者,即現長者身而為說法?!褂^音菩薩示現長者身為眾多的長者說法。因為長者地位崇高,因此要化現長者的身份為他們說法,以仁民愛物的法門使其成就。又有些長者,雖自身不希望成為長者,但還是要以長者的身份來感化他們,才能使他們信伏,所以觀音菩薩就投其所好,現長者身為其說法,以便使其接受教化。據《妙法蓮華經卷七·觀世音菩薩普門品》載:「若有百千萬億眾生,為求金、銀、琉璃、硨磲、瑪瑙、珊瑚、琥珀、真珠等寶,入于大海,假使黑風吹其船舫、漂墮羅剎鬼國,其中若有乃至一人,稱觀世音菩薩名者,是諸人等,皆得解脫羅剎之難。」菩薩坐于池邊,悠閑自在地注視池水。右手按地、左足伸展、立左膝、左手置于左膝上,著華縵天衣、釧鐶瓔珞嚴飾。頭戴天冠,冠上有化佛。此尊菩薩就是贊美觀世音菩薩,具無限的神力,福富滿盈的現世利益功德。
眾寶觀音法相還有一造型為密教大乘寶相:四面十八臂,每手各持一寶,這尊法相較為罕見,常被誤以為是準提觀音像。眾寶觀音所持寶盆內有七寶,這七寶又稱「七法財」,是信、進、戒、聞、舍、慧、慚等的譬喻。七法財是一個人精神上的七圣寶,也是一般人最基本的修行之道。佛陀把黃金喻意為毒蛇,非分之財不要貪,否則終究自食惡果。眾人追求心外物質,其實修善心累積福報,有健康財富才是真正的寶。至于身外的金銀財寶,生不帶來死不帶去,人生終究一場空。然而,很多人卻誤將眾寶觀音當財神拜,真是有失佛教的真實意。需從菩薩相當中去體會菩薩「以相說法」的意境,了解了菩薩的愿力,觀音菩薩的「應化身」相如何解釋。要解釋觀音菩薩的「應化身」,就必須將「應」與「化」分開來解釋。我們學佛人都知道菩薩本體無相,但是眾生因為有色身的束縛著,所以很難接受「無相」的境界,因此菩薩必須以「相」來「應」眾生,所以菩薩才有了「應身相」的示現。簡單的說,「應身相」就是眾生惟心所造就出來的相,也就是供奉在寺廟里的菩薩造像。長相特別于常人,擁有人的身形但卻身著天衣穿金戴銀又相貌莊嚴,這就是眾生心目中的「菩薩相」,這種菩薩相就是應眾生所感的「應身相」。相對的,「化身相」就是菩薩化現成凡夫的相貌,簡稱「凡夫相」。假設菩薩以「應身相」出現在凡間,相信這將會引起眾生很大的騷動。所以菩薩入凡度化眾生,就必須變成與眾生一樣的相貌,混雜在眾生的世界里,而讓眾生不易察覺祂們的真正身分,而很容易親近眾生度化眾生,這就是菩薩的「化身相」??傊笐硐唷辜词恰钙兴_相」,而「化身相」即是菩薩所化現的「凡夫相」,相信這樣得解釋應該很清楚了吧。
「眾寶」一詞:表示眾多寶物。〝寶〞除了世間金銀、珠寶等身外物。寶─在佛教中用以形容「佛、菩薩」及「法」之崇高尊貴,如「佛寶、法寶、僧寶、寶相、寶地」等。人世間奇異珍貴的寶貝,我們都知道是身外之物,可是越希奇少有的東西,大家就越喜歡,想得到,收藏擁有。像黃金、寶石產量少,取得困難,很多人就是喜歡,愛不釋手。因而很多人將金銀、珠寶等喜愛的東西,視為稀世物品。眾寶─佛弟子會想到阿彌陀佛住的地方,欄楯、羅網、行樹,皆是金銀珠寶鑲邊圍繞,七寶池、八功德水,池底金沙,階道、樓閣全是金銀珠寶莊嚴合成,黃金鋪地,想有盡有。黃金在娑婆世界被視為寶物看待,在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世界就不稀奇了,遍處滿地都是珠寶黃金。但是,具備享有的人,必須要自在無求。《佛說阿彌陀經》,偈句中─阿彌陀佛身金色…〝金〞乃珍貴、堅固,代表佛光永不變質之意。黃金或天然寶物,它的色澤、質地恆常不變,如佛法等,也表佛光永不變質之意。
黃金─代表四義:
一、色不變。二、體不染。三、轉作無礙。四、能使人富裕。并以此四義比喻諸佛法身之「常、淨、我、樂」等四德。
眾生發愿念佛求生西方淨土,決不是為了寶物、黃金,大都是戒貪、濟世利人,具備善行福德,才有資格到西方極樂世界,與許多善人,大菩薩俱會在一起,共論佛法、化導眾生。
「眾寶觀音」表三十三相「長者身」。「應以長者身得度者 即現長者身而為說法」。〝長者〞為在家居士,一般富豪、年高德劭、智慧高、福德滿稱為長者。應以長者身才能得度的人,觀世音菩薩就示現大富貴,大丈夫十德具足的長者身為其說法。
【十德】
一、姓貴:家族世系,揚名四方。
二、位高:位居卿相,百官之長者。
三、大富:家中產業,資金眾多。
四、威勐:威嚴厚重,人人敬畏。
五、智深:擁有大智慧,?;垭p修。
六、年耆:年高獨劭,人所敬養。
七、行淨:品行清淨,可為表率。
八、禮備:威儀和穆,為世人瞻仰效法。
九、上嘆:才德兼備,上者皆贊嘆。
十、下歸:晚輩者,皆歸向于他。
長者心地慈悲,熱心公益,皆以平等心對待人,深得眾人尊敬。
典故:
眾寶觀音之由來
眾寶觀音之故事由來非自佛教經典,而是來自于民間故事傳說。眾寶觀音又稱之為多寶觀音?!队^音菩薩傳》中載有「多寶觀音」的故事,傳說觀音菩薩顯化于江北的事跡:古代江北地區民風刁悍,不知禮義廉恥,只貪財物,道德觀全無,只要有利可圖,為盜為娼都無所謂。再加上這些人都沒有信仰,不知自身經常造惡會引發因果報應。觀世音菩薩慈悲,見此狀況非常不舍,而決定度化這些眾生。
觀音菩薩化現一位外地來的長者,來到江北地區只身于這些眾生當中,長者全身穿金戴銀,手中又捧著一個裝滿財寶的聚寶盆,說是從外地來到本地尋親訪友的。這位長者全身戴滿金銀珠寶,捧著一個聚寶盆,就這樣大剌剌的在大街小巷閑逛,故意引起這些貪得無厭的歹徒注目。長者逛街逛累了,又故意走到一個偏僻無人的地方歇腳。長者找了一塊大石頭,將聚寶盆往旁邊一放,便坐在石頭上閉目養神,最后竟然打起盹來了。這批跟蹤長者而來的歹徒見狀,認為正是行搶的好時機,大伙便一哄而上,并將長者身上的財物與聚寶盆搜括一空。
這幫歹徒搶走長者的財物后,就各自分開去銷贓了。正當歹徒們洋洋得意,準備將財寶變賣時,手中這些財寶竟瞬間化成石頭。這幫人見狀后非常驚訝,心想這位長者可能是神仙所化,于是紛紛回去長者曾經歇腳處想探個究竟。眾人回到搶奪長者財物之處想見長者之時,卻見不到長者的身影,只見到長者曾坐過的那塊石頭上,豎立了一塊香梨木,木頭上還寫著「多寶觀音」的字。后來事情傳開來了,大家認為這是多寶觀音示現來教化他們,于是便將這塊木頭凋成一尊名為多寶觀音的法相,并送往當地慈云寺虔誠禮拜供奉。
據《唐西域記》載曰:「晉時,西域一商主,泛海迷失航向,與同船商人,同聲虔誠誦念觀世音名號。忽見一僧,手持杖錫,凌空引導,遂安然返抵本國?!?/p>
《高僧傳·初集》亦載:「梁釋法顯,俗姓龔,平陽人,晉隆安三年〈西元三九九年〉,與同學慧景等,自長安出發,西度流沙,歷諸危險,至天竺國〈印度〉,獲諸經律,附商人大船,循海路而還。船上有二百馀人,值黑風,船幾度進水,眾皆驚惶,紛紛將船中貨物,拋入大海。法顯大師恐棄其佛經和佛像。惟一心念觀音名號。虔請菩薩護佑,得使諸眾歸命漢土諸僧,船任風而去,得無傷害。經十馀日,抵達耶婆提國,停五月。隨商船東適廣州。佛經和佛像,皆完好如初。商賈財物亦無有大害。眾悉皆脫險,安抵目的地。」
《佛祖統記》亦云:「唐岑文本,字景仁,棘陽人。自幼習佛甚篤,虔誦普門品。有次經商乘舟往吳江,中途遇黑風,舟覆,船上乘客俱溺死江中。文本亦沒入水里,正危急間,忽聞有人說,此人能誦普門品,水難應免。遂浮出水面,不一會,便安然抵達岸邊?;丶液螅谑窃O齋齋僧。中有一僧,俟眾僧離去后,才向文本言道:『天下方亂,君以善緣,幸免于難,終逢太平,致富貴。』說完,突然在眾人眼前消逝無蹤。眾皆感驚訝。撤齋之時,在盌中得到舍利兩顆。后棄商入仕,官至中書令。」
贊偈:
妙嚴眾寶觀世音,般若光宣示真際;寂靜明心覺觀照,長者身相度群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