千手觀音菩薩
千手觀音菩薩,全稱千手千眼觀自在(梵 Avalokitesvara-sahasrabhuja-locana)。又作千手千眼觀音、千眼千臂觀音、千手圣觀自在(梵 Sahasra-bhujāryāvalokitesvara)、千臂觀音、千光觀自在、千眼千首千足千舌千臂觀自在。據《千手千眼大悲心經》載,觀自在菩薩于往昔聞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,為利益一切眾生,乃發具足千手千眼之愿,而即刻得其身。千手觀音菩薩是六觀音之一。救度地獄道眾生,主破地獄道三障。即對應天臺宗“大悲觀世音”。此道苦重,故宜用大悲。
“千手千眼”的含義是表示觀世音菩薩眼多、手多、智慧多、有求必應。“千”只是個比喻,其實要觀世間之苦、救度眾生離苦得樂,這一千只手和一千只眼又豈夠用。在佛教藝術史上,不論繪畫還是凋塑,還未有一件作品精凖刻畫整整千手千眼,非多即少。這也正體現了東方藝術形式中“意到而形不到”的“寫意”特點。
諸經所載形像不一,有身作檀金色,一面千臂者;有身作黃金色,半跏坐于赤蓮花上,十一面四十手,前三面呈菩薩相,本面有三眼,右三面白牙向上,左三面為忿怒相,后一面暴笑,頂上一面現如來相者;有身作金色,千臂千眼五百面者。于密教現圖胎藏界曼荼羅為二十七面千臂,跏坐于寶蓮花上,千手中有四十(或四十二)臂持器杖。又依《千光眼觀自在菩薩秘密法經》,千手系表以四十手各濟度二十五有,故千臂非必具足,但有四十手即可,乃表觀音菩薩廣大慈悲之化用,故多以千臂稱之;且各面各手所代表之功德成就法及印言,亦隨各尊本誓之不同而異。
千手觀音菩薩形象較有代表性的有:四十八臂形象,以八手為法身,四十手為報身,其馀九百五十二手為化身,共計千手。其千眼系于千手之掌中各有一眼。然若為四十手者,則僅有四十眼。據《大悲心陀羅尼經》載,四十手所持之物或所呈之手相各為:1、施無畏手,除一切眾生布畏;2、持日手,疾眼暗無光者;3、持月手,救患熱病令清涼;4、寳手,為眾生官位者,5、寳箭手,令善友早相遇;6、淨瓶手,為求生梵天者;7、楊枝手,除種種病難;8、白拂手,除一切惡障;9、寳瓶手,為調和眷屬;10、盾牌手,避一切惡獸;11、斧鉞手,除一切王難;12、骷髏寳杖手,役使一切鬼神;13、數珠手,能得一切佛接引;14、寶劍手,降服一切鬼神;15、金剛杵手,催服一切怨敵;16、鉄鈎手,能令龍王擁護;17、錫杖手,慈悲覆護一切眾生;18、白蓮華手,成就種種功德;19、青蓮花手,為生十方淨土;20、紫蓮花手,能見十方諸佛;21、紅蓮華手,能令升天;22、寳鏡手,成就大智慧;23、寳印手,成就大辯才;24、頂上化佛手(兩手),為得諸佛摩頂受記;25、合掌雙手,能令一切人及鬼神敬愛;26、寳筐手,能令土中伏藏;27、五色云手,能速成佛道;28、寳戟手,能辟除怨賊;29、寳螺手,號令天神;30、如意寶珠手,能令富饒;31、絹索手,能令安穩;32、寳缽手,能令身份安穩;33、玉環手,令得仆役;34、寳鐸手,令得上妙音聲;35、五股杵手,能降伏天魔外道;36、化佛手,生生不離佛;37、化宮殿手,生生在佛宮殿中;38、寳經手,令博學多聞;39、金剛輪手,直至成佛終不退轉;40、蒲桃手,令稼穀豐收;如此除去正中合十及頂上托化佛的雙手,共計四十手,每只手掌各生一眼,這四十只手和四十只眼各配以“二十五有”,二十五乘以四十,便是千手千眼了。
蓮華部諸尊之中,千手觀音菩薩此尊為最勝之尊,故又稱蓮華王。據《千手儀軌》所載,此尊之根本印系以二手作金剛合掌,手背稍曲相離,二中指相合,二拇指、二小指分開豎直。此印又稱蓮華五古印、九山八海印、補陀落九峰印。其馀經軌另載有二十四種印、二十五種印之說。結根本印時,則誦根本陀羅尼,而有如下四種成就:(一)息災,(二)增益,(三)降伏,(四)敬愛鉤召等。然以其陀羅尼較長,故一般皆誦念小咒,即:唵(om,歸命)日羅(vajra,金剛)達摩(dharma,法)紇哩(hrīh,種子)。據《千手千眼大悲心陀羅尼經》等載,誦持此尊之陀羅尼者,可免受饑餓死、惡獸殘害死、樹崖墜落死等十五種之惡死,而得眷屬和順、財食豐足、道心純熟等十五種之善生;或治諸種疾病、蟲毒、難產死產、夫婦和合、延命、滅罪等。
有關此尊之儀軌及圖像等,至唐朝時始傳至我國。據《千眼千臂觀世音菩薩陀羅尼神咒經》之序所載,武德年中(618~626),中天竺僧瞿多提婆齎來此尊之形像及結壇手印之經本;貞觀年中(627~649),另有北天竺僧以千臂千眼陀羅尼之梵本奉進,后由智通譯成漢文。故有關此尊之信仰,至七世紀已逐漸形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