惠安石雕的未來不在制造,而在創造
求新求變,在惠安雕藝發展史上,這是個永恒的主題。從最早的生活器具變為工藝品再變為兼具觀賞性、實用性的日用品,從建筑的附屬物變為獨立的行業再變為與建筑的融合,從石雕發展到玉雕,從人工轉向機械……變化,是為了更好地前行,更快地提升。
這樣的求新求變現在仍在繼續,而且步伐更大、速度更快。在大師的引領下,創新、變化,不僅僅是為了企業應對市場變局、安穩過冬,更是一次拓荒、一番闖蕩,旨在把惠安雕藝推向一個新的高度。正如鼎立雕刻企業負責人王向榮所說的:“我們繼承傳統,又在努力為未來創造傳統。”
文化創意賦予石雕新生
惠安雕藝大師大多從小耳濡目染,學到地地道道的傳統石雕技藝。但隨著時代發展,中西雕刻藝術交流越來越多,他們發現,不能一味困守在石獅、龍柱或佛像的墨守成規之中,要運用傳統雕塑技藝創造新題材。
惠安天地景觀雕藝公司總經理、省工藝美術大師辛小平就是其中一個。2009年,他的作品《和平之舟》摘得第五屆中國雕刻藝術節雕刻比賽一等獎。這個石雕外形是一張報紙折成的紙帆船,報紙上書寫著中美關系新局面、期待臺灣回歸等國內重大新聞。出人意料的思路,惟妙惟肖的造型,寓意深刻的內容,一下子顛覆了人們對惠安雕藝的認識,為惠安雕藝由傳統向創意邁進打開了一扇門,引發了業界對惠安雕藝未來發展方向的深刻反思和持久討論。
“石雕的未來不在制造,而在創造。”鼎立雕刻集團董事長王向榮說,“材料是自然對我們的饋贈,我們應該尊重自然、尊重材料,把靈魂注入到石頭之中。”
近兩年來,鼎立公司組建“石創組合”創作團隊,開發出惠女、彌勒、十二生肖等系列玉雕作品。這些作品造型簡潔、線條流暢、玲瓏剔透、富有創意,讓人愛不釋手、回味無窮。在大師的刻刀下,彌勒不再僅僅是佛,而是充滿童真童趣,他們沖浪、舉杠鈴、翹著二郎腿聽歌,與人無異,讓人心生親近;生肖也不再只是一個動物的形象,它們穿唐裝、穿旗袍、套著披風,仿佛是我們當中的一員,讓人百看不厭。這些進一步讓人們感受到文化創意的無窮魅力,引領雕藝界往這個方向深耕不輟。
文化創意同樣為王榮海所青睞,并傾力為之。在他的海琦怡景園工作室里,桌上石盆里的金錢草搖曳生姿,香爐中縷縷青煙緩緩升騰,還有墻上的焦墨荷花,案上精美柔潤的雕藝手玩件。這些讓人在體驗慢生活的同時,感受到大師對藝術的獨特理解。“沉下心來,靜靜地思考,與石頭零距離接觸,就會把感情注入其中。”王榮海說,“創作者要少一些匠氣、多一些文氣,才會有好的靈感、好的創意。”為此,每天晚上八點他常把手機關掉,推掉應酬,靜心在家,讀書寫字,提升自己。
和王榮海一樣,惠安雕藝大師早已不再是灰頭土臉的了,他們中許多人登堂入室,走進高校殿堂進修。同時,也跟高校合作,聯辦教學基地,目前全國40多家高等美術院校在惠安建設有基地。
石雕藝術館建設已成時尚
前幾年,政府主辦了各種石雕石材展會,異彩紛呈,熱鬧非凡,促進了惠安雕藝與外界的交流。現在則興起了石雕藝術館的建設熱潮。這集中展現了惠安雕藝的強大實力,也預示著業界對文化在雕藝發展中的核心地位的清醒認識。
2013年11月,中國首家石雕藝術館——鼎立“問石”雕藝館開館。“這是惠安雕刻人共同打造的國際藝術交流平臺,希望能共同承擔起社會責任與時代的使命。”王向榮說,“我們應從簡單的加工提升到創作層面,用創造來提升產業附加值。”
短短一年間,“問石——中國當代國際石雕藝術邀請展”、“隨性隨意——惠安本土雕刻藝術家作品聯展”、“翼——全國青年雕塑家推介展”三個規模展會相繼舉行,激發惠安雕藝的國際化交流。“我們用學習的心態,學到的不僅是技術,更是思想觀念的開化和轉變。”王向榮說,“每個時代的藝術家們都積極探索創新,才能形成各個時代的風格。”
為了鼓勵民間創辦工作室、雕刻藝術館,縣政府陸續出臺鼓勵促進民辦藝術館的政策,創新體制機制,在資金補助、用地保障、綜合設施與服務配套等方面,扶持民辦藝術館的發展。
截至目前,已建成的藝術館近十家,日晟、泉福、豐盈、鼎立、海崎、天地景觀、國明木雕等企業的雕刻藝術館先后投入使用。市民隨時可以走進這些藝術館,感受這種貼近生活、貼近大眾的藝術展示方式。
“藝術館是塑造大師品牌軟實力的關鍵。因為藝術館展現企業的技藝水平和創作實力,反過來又通過藝術館的展示,為企業贏得口碑、客戶訂單,讓大師經濟良性循環。”剛剛我省首批優秀人才的中國石雕藝術大師、日晟園林董事長蔣杰雄表示。他投入2000余萬元,精心打造的藝術展館將于年底開館。這將是一座有故事的藝術館,展館占地1500平方米,將展示我縣雕刻藝人在大陸、臺灣、東南亞等地的代表性建筑。